花江铁索桥
花江铁索桥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五里村西南10公里处之花江河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贵州提督蒋宗汉筹款修建。一九四九年前羊群压断,由旧关岭县政府修复。一九四九年后1952年羊群又压断过半,1954年由省交通厅出资修复。1985年省财政厅拨款维修。桥架于两岸悬崖峭壁之间,用14根粗大铁链(每根262环)拴扣在两岸的石孔内,上铺木板数百块作桥面。两边扶栏亦用铁链扣于两岸。桥长71.5米,宽3米。由于董箐水电站的修建,造成水位上涨,铁索桥被水淹。为有效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省文物局及相关部门通过多次论证,决定在其上游300米处复建铁索桥,设计采用现代工艺索桥结构,承载采用镀锌钢丝绳,原承载铁链作为文物置于桥面两侧,每侧各4根,桥长116米,桥面宽2.4米。由贵州江河水利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2012年3月正式开工,2012年10月竣工并通过省文物局及相关部门的验收。花江铁索桥架于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横跨北盘江上,为古代进入黔西南、桂西北、滇东南的要津,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铁索桥是中国大西南地区交通上的一大特点,在中国古代的交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座桥既是连接贞丰和关岭的纽带,也是贵州和云南交通道路上的一把锁钥,一个咽喉,促进内外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