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碑
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宁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又称“红岩山”。与关索岭对峙,紧靠滇黔公路,从公路到红岩前,约半公里。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却蕴藏着无穷怪异,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在清光绪末年,日本领事德丸作藏和该国著名的旅行家鸟居龙藏不远万里到黔调查,并将“红崖天书”摹本带回国内,碑铭迅速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颤动;这期间,法国学者雷相如与费南海尔等闻讯也前来晒甲山观摩,竟然发出如此的感慨:"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红崖天书”彻底扬名海内外。世界各国的史学家、考古学家都蜂拥而至,可是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许红崖天书的实在面貌就像咱们文明长河傍边的很多不解之谜相同,都会变成一个永恒。全部留下有缘人, 全部留给后人。大山之中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我们不得而知。日本人曾经悬赏100万两黄金破解红崖天书,但仍无人能解。
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学者为破译红崖天书纷至沓来,对红崖天书的解释也层出不穷。有人认为红崖天书刻的是诸葛亮南征的有关传说和遗迹;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夏禹治水功成之后的刻石纪念。天书的文学,无论是尧舜殷周,还是秦汉宋明,无论古文驯释,还是秘符破解,大多数学者都在仓颉夫子所造的汉字中遨游,认定天书非汉文字莫属。其实这种自负的结果,除了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外,无法开展破解天书的主体思维。
近来专家发现,紧贴在一起的〝丙、戌〞二字,与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表示纪年的〝丙戌〞年号非常一致,莫非天书与 〝丙戌〞年有关?〝允〞就是明朝的允,〝丙戌年〞也就是1406年。从这里分析,这个天书与建文帝遁逃云贵有关,因为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明朝的宫廷发生了一场剧变,朱元璋去世后,长孙继承了皇位,又称建文帝。在他继位之后不久,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带兵攻打南京。战争打了四年。建文帝出逃时,有众多亲信随行,但在流亡的过程中分散,今贵州省安顺市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的必经之路。于是在此留下天书,其目的在于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在躲避了数月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的身单力孤,加上朱棣的亲信众多,难于应付,便在贵州红崖留下了红崖天书,民间传言这份红崖天书中深藏一个惊天秘密,天书破解之日即天下大乱之时,因此它也成为后代万般追寻的秘密。
红崖天书的真实面目就像我们文化长河当中的很多不解之谜一样,都会成为一个永恒。一切留待有缘人, 一切留待后人。红崖天书虽然隶属关岭县,其实距离黄果树瀑布仅有几里路。如若驱车前往只五分钟路程。如从山下的滇黔公路停车,翻过一处山即可遥望红崖古迹了。山上是一壁灼灼似火的州霞奇崖,颇具浑宏的气势,远处望去却象一壁烛天的赤城,在万山的丛绿中更加醒目。这就是千古谜的红崖天书。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仿佛上古书家谋章布局。
自从"红崖天书"被发现以来,在三次破译高潮中,总共得出了五类四十说之多的破译:文字类、图谱类、天然岩石花纹类、符类、神秘天书类。其中,尤以文字类的破译者居多。
一、伐鬼方刻石说。清代西南硕儒郑珍有“红崖光焰万丈长,刻自高宗伐鬼方”的诗句。湖南新化邹叔绩(字汉勋)亦同其说。于是《安顺府志》中释为《殷高宗伐鬼方刻石》。
二、诸葛图谱说。当地人传说诸葛亮讨伐南中地区七擒孟获时曾在此屯兵,称为诸葛誓苗碑。或认为是诸葛亮教导当地人耕作的图谱。
三、三危禹迹说。清代独山莫友芝在其《红崖古刻歌序》中说:“文匪隶其不自诸葛犹不待辨;高宗挞伐亦于地理乖错不安”。莫氏经过多方考证后确认为《三危禹迹》。
四、苗文古书说。清代书法名家浙江会稽赵之谦曾借潘伯寅所藏原拓本《吕佺孙缩本》、《黔中枣木本》详校,称“疑为苗文古书,为夏后,商、周间物”。
五、彝文片段说。民国贵州省省长任可澄:“姑较其结体字势,颇类爨文。兹地自汉以来,久为卢鹿族居地,或竟出于此族,而彼族文字今昔亦多有演变未可知也。”
六、祭祀符号说。当代有贵州学者认为是民族祭祀符号。
七、自然石花说。现代中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丁文江等认为是自然石花。
八、宝藏指南说。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
九、讨燕檄诏说。今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原高级工程师林国恩认为是明朝建文太子讨伐朱棣的檄文。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今山东大学刘乐一、贵州省安顺市博物馆原馆长李业成的观点类此。近年刘、李作为原告,与林进行了一场知识产权诉讼。三人的研究成果在CCTV等多家电视台和更多的平面媒体及互联网广为传播,算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观点。
十、慈禧杀肃顺说。当代有位着名学者,是一位"住在山下,姓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后裔",据说掌握了最古老的文字破解秘窍。该学者应用汉语组合字谜破解红崖天书,称内容记叙了慈禧当年诛杀顾命大臣肃顺的故事,是一段当时鲜为人知的宫帏秘闻。 还有道家符篆、巫师古书、外星人遗迹、天界碑、金符志等等说法。 清光绪年间日本领事德丸作藏和游历使乌龙居藏将《红崖碑》摹本带回扶桑,藏于帝国大学堂的图书馆内,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其后法国学者雷柏如、弗兰海尔在实地考察后,只能留下“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世人很难窥破”的叹息。 上世纪90年代梁披云编着《中国书法大辞典》,只能以《诸葛誓苗碑》、《殷高宗伐鬼方刻石》参见互释的方法保留其辞条。
由于红崖碑非镌非刻,1982年贵州省第二次文物登记时采纳贵州省博物馆前馆长陈恒安的意见,正式命名为红崖古迹并公布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考虑到红崖碑之名在清代、近代、现代被邹汉勋、刘心源、沈毓荫、莫友芝、冯志清、瞿鸿锡、姚华、任可澄等名贤和社会各界一直沿用的事实,而且它的实际形制为古代红土高原民族以朱砂等颜料渗透特种岩石从而达到留存久远的效果,客观上具备中原地区碑刻的目的与功能,所以本文仍称之为红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