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新铺:养殖小区新模式助力关岭牛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新铺镇以关岭牛产业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建设集中式养殖小区和鼓励农户组建分散式养殖小区,推动养殖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户积极参与和乡村活力的全面提升。
走进新铺镇江龙村集中养殖小区,一排排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养殖户陈兴学正忙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养殖小区建成后,他把自家的牛全部迁入养殖小区集中饲养,既解决了自家庭院小、养牛难的问题,又改善了家里的居住环境,这让他舒心又安心。
“我们的养殖小区采取自繁自育的方式,产出的牛犊,公牛育肥,母牛繁殖。之前我们都是自己养自己卖,由于家里圈小,扩大不了规模,也不好打扫卫生。加入养殖小区后,我们不仅养殖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养殖场安装的监控设备也让我们养殖非常的有安全感。”养殖户陈兴学告诉记者。
如果说集中式养殖小区为农户提供了标准化、现代化的养殖环境,通过统一管理和规模化运作显著降低了成本,那么,分散式养殖小区则依托农户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小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互助。充分发挥了农户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养殖积极性。
“我们养殖小区有7户人,加起来有600多头牛,7户人只用买3台打草机轮流使用,而且大家一起购买饲料,价格更加便宜,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在养牛技术和牛只销售上可以交流分享,养殖的底气也更足。”养殖户高诗波说道。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新铺镇围绕“产业发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思路,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优化了草地资源,提升了饲草品质。通过改良荒山荒坡,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铺镇利用荒山荒坡改良草山草坡,优化草地环境与草群结构,提升饲草品质,践行‘草跟牛走’,达到石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同时通过到户产业奖补、牛犊补助等系列政策扩大养殖群体,成立养殖小区,养殖户加入养殖小区后可以采取分类饲养、分带轮牧等方式降本增效,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新铺镇政法委员肖泽介绍道。
养殖小区模式的探索,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持的有机结合,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养殖成本,同时提升了整体效益。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关岭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新铺镇探索出了符合地方特点的养殖小区模式,其优点包含实现养牛信息共享,养殖机械设备共用,牛只统一防疫等。接下来我们将以新铺镇为示范点,面向全县推广这一模式,让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让更多老百姓在关岭牛产业发展中实现致富增收。”关岭自治县生态畜牧业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陈学忠表示。